探究國外退火爐控制系統發展的狀況
70年代初奧地利 EBNER公司開發了高對流全氫( HICON/H2)退火爐。初期只用于銅材退火,70年代末初次用于鋼鐵工業,80年代以來被大量用于冷軋板卷光亮退火。之后,德國LOI公司也開發了這種強對流和全氫氣為特色的臺車式退火熱處理爐,稱為HPH退火熱處理爐,1984年初次使用,之后也大批投入市場。進入90年代,法國S.H公司和日本中外爐公司也相繼開發了全氫爐,之后很多國引進或開發了全氫爐技術。由于這種工藝使得退火的加熱速度和冷卻速度要比傳統混氫工藝的退火要高50%左右,同時還可以使鋼卷內部和外部的溫度分布越均勻,并有益于提高鋼板表面的清潔度,所以逐漸代替了以95%的N2和5%左右的H2。
隨著退火爐不斷的發展改進同時,現代控制理論也在不斷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了一類新型計算機控制算法即預測控制,它在復雜工業過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由于它改變了傳統思想的約束,采用了預測模型、滾動優化、反饋校正和多步預測等新的控制設備,獲取了越多的系統運行信息,因而使控制效果和產品性能得以提高。在控制技術日益提高的同時,退火工藝也在不斷改進。上世紀80年代以后,全氫罩式退火熱處理爐在社會范圍的冷軋薄板退火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較大地改善了退火產品的質量。
德國 KLOCKNER冷軋廠為了解決不銹鋼退火的質量問題,于90年代改建了47座全氫罩式退火熱處理爐。由于退火熱處理爐中的保護氣體為純氫氣,因此,臺車式退火爐在設備、工藝與控制上較傳統罩式爐越復雜,對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越高,增加了越多的安全連鎖控制裝置。其優勢在于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很大限度上提高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產品成材率和產品性能。
上一條: 運用回火爐對模具修整的技術運用
下一條: 探索滲碳爐的二次淬火工藝